中外能源

能源战略与政策研究

  • 我国碳市场和电力市场的法治协同研究

    高宇;

    碳市场和电力市场的协同发展是在“双碳”目标下推进能源转型的关键,而法治协同是其重要保障,加强碳市场和电力市场的法治协同建设,可以更好地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降碳减排,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碳市场和电力市场的法治协同涉及的法律关系繁杂,从“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市场”“碳市场与电力市场”三组核心关系的梳理切入,厘清纵横两个维度的权力配置逻辑、市场化与反市场化的制度逻辑以及碳市场和电力市场的协同基础,可以为碳市场和电力市场的法治协同提供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检视碳市场和电力市场的法治协同存在的权力配置不清、市场化制度不完善及碳减排效益重复计算三方面问题,进而分析相应对策:我国应在纵横两个维度的权力配置层面衡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构建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在市场化制度保障层面完善碳-电价格传导制度、完善市场主体权利救济制度;在构建碳-电市场协同制度层面健全碳排放核算制度、厘清CCER和绿证的制度边界。

    2025年10期 v.3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国际能源合作

  • 外资能源企业在智利绿色债券市场的融资策略研究

    秦菁华;覃芸;赫涛;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低碳化演进的背景下,能源电力行业承担着关键减排任务,而绿色金融工具成为支撑能源电力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机制。智利作为拉丁美洲绿色金融的先行者,通过建立主权绿色债券框架等措施打造了具有制度张力与国际兼容性的绿色债券市场。尤其在可再生能源、电网升级与氢能开发等关键领域,绿色债券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兼具政策支持与市场流动性的融资通道。然而,制度刚性、技术适配成本与社区许可壁垒仍制约绿色金融的深层嵌入。通过系统剖析智利绿色债券市场在能源电力领域的制度优势,评估其融资结构与市场表现,并以“制度—市场—治理”三维张力模型为分析框架,解析外资企业在绿色金融落地过程中面临的适配困境。基于此,提出外资企业可通过构建“债—保—税”三位一体复合融资框架,融入本地信用体系,与社区嵌套机制,以及强化ESG评级与信息披露等路径,形成闭环式战略布局。研究发现,智利的制度实践对新兴市场具有示范作用,为外资能源企业在类似环境中构建绿色融资与社会治理协同机制提供可行路径。

    2025年10期 v.30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能源链接

  • 欧洲碳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舟丹;

    <正>从市场规模来看,预计未来几年,欧洲碳市场规模有望持续稳步增长,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推进,更多行业将被纳入,市场活跃度会进一步提升。在交易机制方面,欧洲碳市场的交易机制较为成熟,配额分配相对稳定且有明确的规则。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从市场参与者角度,欧洲碳市场参与者众多,包括能源企业、金融机构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生态。欧洲碳市场发展较早且成熟,规模有望稳步扩大,交易机制稳定,市场生态完善。

    2025年10期 v.30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路线图

    舟丹;

    <正>目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两个市场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全国碳市场建设实现了稳起步、稳运行,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市场活力稳步提升,数据质量全面改善,推动全社会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功能逐步显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也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2025年10期 v.30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我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与参与主体

    舟丹;

    <正>自2011年起,国家发改委陆续批准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这些试点地区的探索为中国碳市场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首批纳入发电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10~8t,成为全球目前规模最大的碳现货市场。

    2025年10期 v.30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我国碳市场建设进入新征程

    舟丹;

    <正>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202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对外公布。这是我国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出进一步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这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入新征程。

    2025年10期 v.30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我国碳市场扩容提速,覆盖范围继续呈扩大趋势

    舟丹;

    <正>202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对外公布。《意见》明确了碳市场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2025年10期 v.30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中国碳市场2025年趋势展望

    舟丹;

    <正>2025年,中国碳市场将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关键跃迁。以下是未来3年发展趋势展望。政策框架立法完善与行业覆盖全面突破。(1)到2025年,相关法规将升级为《碳排放权交易法》,明确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配额分配机制、违约处罚标准等核心问题,为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2)2024~2025年,钢铁、水泥、电解铝、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将分批次纳入,覆盖碳排放量比例或提升至60%~70%(约100×10~8t/a)。此举将推动碳市场从单一行业试点转向多行业协同减排,并倒逼传统产业加速绿色转型。(3)免费配额比例将逐步降低,有偿分配(如拍卖)试点范围扩大。中国或从2025年起对部分行业引入配额拍卖机制,初始比例控制在5%~10%,逐步提高至2030年的30%以上。(4)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于2024年重启,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回收等项目。新规将严格项目审批标准,建立动态减排量核算方法,并探索与全国碳市场的配额抵消机制联动(抵消比例5%),为低碳技术提供市场化激励。

    2025年10期 v.30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中国8个碳排放交易所

    舟丹;

    <正>中国目前有以下8个与碳排放交易相关的交易所,其中包括7家地方性碳交易市场和1家全国性的碳交易所。这些交易所共同构成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为推动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地方性碳交易市场:(1)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作为地方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为广东省及周边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专业服务。(2)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深圳市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致力于推动深圳及周边地区的低碳经济转型。(3)北京环境交易所:位于北京,为环境权益交易提供平台,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等。

    2025年10期 v.30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我国碳市场建设实现了稳起步、稳运行

    舟丹;

    <正>市场化一直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自2015年全面启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扎实推进,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顺利启动并平稳运行,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碳市场发展经验。完善碳市场就是稳中求进,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继续发挥、拓展和丰富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相应市场化治理体系。当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两个市场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截至2025年8月22日,强制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10~8t,成交额达474.1亿元。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10~4t,成交额达2.1亿元。

    2025年10期 v.30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碳交易市场机制

    舟丹;

    <正>碳市场是国际通行的碳减排政策工具,目前全球已有3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应的碳市场。中国的碳市场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强制碳市场),国家给相应企业发放配额;另一个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用于激励和调动全社会参与减排。“配额”是碳市场的关键,是政府给企业发放的排放额度。如果企业减排做得好,配额有结余,就可以到碳市场上去卖。

    2025年10期 v.30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清洁能源与储能

  •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建模及技术路线比较

    李春生;秦源隆;杨巍;金建文;张晓海;王生春;楚攀;王冠旭;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气体储能方向,具有储能密度大、经济成本低、运行寿命长、降低碳排放等多方面优势,适合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系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发展前景广阔。该技术利用二氧化碳在不同相态下的热力学特性,结合压缩、膨胀等热力循环过程,实现能量的高效存储与释放。其核心设备包括压缩机、膨胀机、换热器及储热罐等关键部件,各组件的热力学建模是系统性能优化的核心基础。当前主流技术路线包括跨临界(TC-CCES)、超临界(SC-CCES)和液态压缩(LCES)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三种,运行原理的差异导致其性能特点、适用场景显著不同。分析表明,不同技术路线的系统循环效率和储能密度存在显著影响:性能方面,TC-CCES系统展现出最高的循环效率,LCES系统则凭借液态二氧化碳的高密度特性,具有显著的储能密度优势;经济性方面,基于平准化储能成本评价,TC-CCES系统最具成本竞争力。

    2025年10期 v.30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考虑含熔盐火储联合机组的虚拟电厂优化调度

    刘明旭;牟辰泽;郭明;李建鹏;王贞;张路垂;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深入推进,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对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燃煤热电联产机组(CHP)受“以热定电”运行模式制约,调峰能力受限,亟需进行灵活性改造以促进风光消纳。熔盐储能技术因其储热密度高、温度范围广、经济性较好,成为CHP机组热电解耦的有效解决方案。构建了含熔盐储能的火储联合机组(熔盐储能-CHP),并将其集成至虚拟电厂(VPP)优化调度模型中,以提升系统调峰能力与新能源消纳水平。通过仿真案例分析,充分验证了熔盐储能-CHP机组通过储热与释热过程的灵活调节能力,显著地拓展了VPP系统的调峰范围,弃风弃光率由6.8%降至0.36%,同时使虚拟电厂的整体经济效益提升约10.36%。研究分析表明,采用回送蒸汽的方案虽增加了建设成本,但可以增强机组的向上调峰能力,有效缓解高负荷时段因新能源出力不足导致的供电短缺问题,为熔盐火储联合机组的优化调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10期 v.30 2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 PEMFC金属极板表面SiC涂层热性能仿真与优化

    朱书翰;刘永峰;

    为应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金属双极板的局部过热问题,利用Fluent仿真软件探究了在气体流道表面覆涂碳化硅(SiC)涂层的热管理方案。通过建立三维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系统研究了不同流道构型下SiC涂层对温度分布的调控机制。通过热仿真结果可以得知:SiC涂层作为热导路径能够显著降低膜电极中心区域温度梯度,其中Ⅰ型蛇形流道最高温度降低47.26%;SiC涂层因其优异导热性能能够显著提升极板的热均匀性,其中Ⅱ型蛇形流道实现了相对温差≤2%的均匀分布。除SiC材料本身优异性能所带来的极板优化外,通过对不同流道构型SiC涂层应用效果分析了流道构型与SiC涂层的协同作用,其中Ⅱ型蛇形流道因单一流径设计,压力损失小并且气体能够与涂层充分接触,能够充分体现SiC热均匀性优化效果;平行流道因多孤立流道导致温度分层,削弱涂层效果。还建立了局部覆涂热仿真模型,为热害区域针对性设计提供参考。为PEMFC极板功能化涂层设计与流道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揭示了SiC涂层与流道构型协同机制对抑制局部热点的关键作用。

    2025年10期 v.30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油气勘探开发与绿色转型

  • 低渗透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

    晋清磊;王瑶瑶;李恒娟;王亚雄;王祎璠;张倩;

    低渗透油藏因其独特的孔隙结构特征(孔隙度低、孔喉细小)和强非均质性,表现出与中高渗储层不同的渗流机理和开发特征。这类油藏普遍存在注入水易窜流、水驱后剩余油饱和度高等问题。聚合物驱作为三次采油核心技术之一,在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机理主要包括:增加水相黏度、改善流度比、提高微观驱油效率及通过吸附和胶束作用剥离原油。然而其驱油效果受油藏条件、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注入参数等多重因素制约。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驱油用聚合物,但其耐盐性、热稳定性和抗剪切性较差,为此研究者开发了抗盐聚合物、疏水缔合聚合物及环境响应型聚合物等新型功能材料,显著提升其在低渗透油藏的适应性。尽管聚合物驱在低渗透油藏的应用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但其未来发展方向已趋于明确:一是通过协同驱油技术结合多种提高采收率方法;二是研发高流动性、低损失率的新型聚合物材料;三是借助智能化技术优化注入参数,实现精准高效驱油。这些技术突破将为低渗透油藏聚合物驱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支持。

    2025年10期 v.30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趋势面校正技术在深水油田构造畸变条件下的应用

    郭丽;董政;刘南;赵红娟;夏晓燕;

    断层阴影带构造畸变表现为断层三角区地震同相轴“上拉”“下拉”或假断层的现象,是地震成像中的一种典型干扰现象,给构造落实和油田的开发生产带来很大挑战。流花深水A油田为一受断层阴影带影响严重的深水油田,构造预测深度与井点实钻深度误差高达40m,无法满足构造研究的需求。针对这一难题,在充分分析地震资料有效信息和区域海相砂岩沉积特点后,提出利用地震属性定量刻画断层阴影带范围,再采用地层倾角趋势面约束校正恢复断层阴影带构造技术。该技术在流花深水油区首次应用。结果 表明,井点深度误差由40m降至10m以内,构造精度提高了12%,其构造形态与开发井生产动态的更为吻合,解决了该区严重的动静态生产矛盾问题。该方法适应性强,效果显著,对类似地质条件下油气田的构造研究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2025年10期 v.30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致密砂岩气藏压裂用新型低伤害滑溜水压裂液的研制与应用

    李洪雪;杨云;王孝臣;王彦凯;潘小兵;

    为提高致密砂岩气藏压裂开发效率,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出一种新型聚合物减阻剂PJZ-1,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种适合致密砂岩气藏的新型低伤害滑溜水压裂液,其配方为:0.1%减阻剂PJZ-1+0.3%复合添加剂FH-2。室内实验评价了压裂液的减阻性能、耐温抗剪切性能、抗盐性能、防膨性能和储层伤害性能。结果表明,压裂液减阻性能较好,在排量为20L/min和30L/min时减阻率均在75%以上;耐温抗剪切性能较强,剪切温度达到120℃时,黏度仍能维持在12.6mPa·s;抗盐性能较好,当Na~+浓度为50000mg/L,或者Ca~(2+)、Mg~(2+)浓度达到5000mg/L时,压裂液减阻率均维持在70%以上;防膨性能较好,岩屑16h的膨胀体积仅为1.2mL;压裂液对储层岩心的渗透率伤害率在10%左右,具有良好的低伤害特性。新型低伤害滑溜水压裂液在Y-12井压裂现场应用,产气量明显高于同区块内使用常规HPAM滑溜水压裂液的两口井。

    2025年10期 v.30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 AICD控水工艺效果评价新方法

    郑圣黠;高晓飞;万钧;李凡;罗启源;赵义强;李小东;周路遥;

    控水技术是解决生产油井含水快速上升的一个重要途径,自动流入控制装置(AICD)控水技术在南海东部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更好地应用AICD控水技术,需要对该技术进行效果评价。目前在南海东部常规的AICD效果评价方法为纵向动态对比法、横向动态对比法和实时监测法,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性,无法满足评价需求。为此,从AICD原理出发,即在相同液量下,随着含水率的升高,单位变化的单井含水率对应的AICD造成的生产压差差值(压差变化率)会越大,提出利用油藏动态数据判断AICD畅油限水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了计算AICD井生产压差变化,建立从油藏到井筒的压力模型,结合分流量方程和近似理论水驱曲线,得到单井含水率与压差变化率的关系。以南海东部某AICD单井为例,含水率与压差变化率呈现明显符合AICD原理的规律,证实了该方法 的有效性。

    2025年10期 v.30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 适度配长密闭取心钻井技术在南海西部油田的应用

    曹峰;张雪菲;邓文彪;宁仁磊;何大华;

    针对南海西部海域W地层易垮塌、地层研磨性强的特点,以及前期密闭取心单筒取心长度不够、钻具不居中、钻具稳定性差等问题,通过合理选择取心工具并改进,以及优选取心钻头和密闭液,实现单趟密闭取心13m,减少起下钻趟数和裸眼暴露时间,确保井下作业安全。此技术核心是一种适度配长密闭取心工具,是在前期取心工具基础上增加配长短节而形成,采用铝合金内筒材质,结构简单可靠,岩心筒具备双筒双动特征,内筒无轴承和单流凡尔,钻头与内筒连接为静密封,筒内只能单向流动,保证了密封可靠性。该工具具备一趟钻取13m超长密闭岩心。采用自锁式卡箍岩心爪,确保大斜度井取心作业安全顺利。该技术在W2油田应用,岩心收获率和密闭率均为100%,单趟取心长度达到13.12m,作业效率安全高效,创出南海西部单筒密闭取心最长纪录。

    2025年10期 v.30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石油化工与绿色转型

  • 我国废润滑油再生市场发展:现状与建议

    冯新宇;

    废润滑油再生市场作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领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废润滑油年产生量逾750×10~4t,企业数量超300家,技术工艺正由传统蒸馏向加氢精制等先进方式转型。但行业发展仍面临多重制约:废油回收体系不完善导致原料收集困难;生产成本攀升与下游需求疲软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新能源汽车冲击传统燃油车市场,交通用润滑油需求持续萎缩;《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规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持证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20%,资质闲置与设备低效问题突出。为突破发展瓶颈,废润滑油再生行业应强化源头管控与回收网络布局,完善跨区域监管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产废单位合规意识,构建全链条监督评价体系,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同时通过政策激励贯通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促进技术研发与低碳应用场景拓展。

    2025年10期 v.30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石化企业生产计划优化与实践:基于GROMS模型的轻脱沥青油回炼催化裂解装置的应用研究

    李志刚;

    2022年油价高位波动背景下,某800×10~4t/a化工型炼油厂为降本增效,应用国产全局资源优化模型系统(GROMS)开展全厂范围内的资源统筹优化,探索将溶剂脱沥青装置副产轻脱沥青油回炼至催化裂解装置(DCC)的可行性。通过构建全厂资源优化模型,对比轻脱沥青油外销(基准方案)与回炼(优化方案)的经济效益,模拟结果表明:优化方案通过减少高价中轻质原油加工量,DCC以轻脱沥青油替代部分常压渣油进料,在原料性质略有劣化但仍处于装置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实现了全厂月度利润提升1049万元,吨油加工效益增加18.66元,且能耗同步降低。2022年5月实施后实际运行数据验证了模型预测准确性。该实践表明,轻脱沥青油回炼可有效盘活闲置资源、降低原料成本,为炼化企业应对市场波动及推进“减油增化”转型提供了技术可靠、经济显著的优化路径,具有较强推广价值。

    2025年10期 v.30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高转化率下蜡油加氢裂化装置应对原料变化问题分析

    闻金海;

    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油价大幅波动。为降低原油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公司实施原油“快进快出”策略,原油加工比例频繁变动。蜡油加氢裂化装置自投运以来一直保持高转化率运行,受原料性质变化影响显著。原油加工比例调整会改变减压蜡油性质,进而对高转化率下加氢裂化装置的反应、分馏、产品性质及收率产生明显影响。经分析总结,主要加工的沙中原油切换为上扎姆原油时,需适当提高反应温度以达到目标重石脑油收率。当沙中原油切换为上扎姆原油且加工比例为68%时,精制床层平均温度应提高约2.8℃,裂化床层平均温度应提高约1.5℃。加工索科尔原油时,重石脑油收率较低,在索科尔原油加工比例约为40%时,相同转化率与加工陆丰原油及ESPO原油相比重石脑油收率低1.48%,该油种不利于蜡油加氢裂化装置多产重石脑油。

    2025年10期 v.30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催化裂化装置再生斜管流化异常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李玉博;

    催化裂化装置因其建设投资成本低且能将劣质馏分油转化为燃料油和优质化工原料等,成为炼化企业获取高利润的关键装置。针对某石化企业1.2Mt/a催化裂化装置检修完成后,在开工运行初期出现再生斜管流化异常:再生斜管上的滑阀(再一滑阀)开度由46%增至64%,再生斜管密度由227kg/m~3骤降至150kg/m~3,压降由42kPa跌至26kPa,同时预提升段温度波动较大,经过分析查明原因为:催化剂细粉含量不足、再生斜管脱气效果差、松动点堵塞及二密相催化剂藏量低。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措施如下:催化剂单耗由1.2kg/t原料油增至1.4kg/t原料油、提高二密相藏量使斜管压力由0.46MPa升至0.54MPa、疏通堵塞松动点等。经过调整后再生滑阀开度恢复至46%,斜管密度升至280kg/m~3,压降升至38kPa,预提升段温度稳定在680℃左右。经实践证明再生斜管流化异常主要受催化剂细粉含量不足、再生斜管脱气效果差、松动点堵塞以及二密相催化剂藏量低等因素影响。经过增加催化剂单耗、调整二密相催化剂藏量以及疏通松动点等,再生斜管流化状态显著改善,再生滑阀开度回归正常,装置稳定运行。

    2025年10期 v.30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节能与环境保护

  • 国内外煤矸石综合利用新进展与新趋势

    崔海伟;袁志丹;杨宗喜;张万益;

    煤矸石作为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大规模堆存不仅占用土地资源,更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全球对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已成为矿业、环境及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在煤矸石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在建材、能源、化工及有价元素提取等关键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技术突破。煤矸石综合利用也呈现出趋势性的发展动向:煤矸石的高值化与多元化利用、绿色化与低碳化生产、智能化与精细化处理、产业协同与循环经济构建、“无废”理念下的源头减量与过程控制等。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面临着经济、技术、环境、运输成本和监管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提出如下相关对策建议:一是对于历史遗留的煤矸石堆,应将其视为待勘探的“二次矿床”;二是构建产业共生网络;三是发展模块化处理技术。

    2025年10期 v.30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连续重整装置四合一加热炉节能优化措施探究

    李畅畅;刘红伟;郭莹洁;

    某石化公司2号连续重整装置四合一加热炉运行中存在脱戊烷塔顶干气无法正常使用,进料换热器热端温差超设计值,空气预热器排烟温度高,加热炉燃料气消耗量偏大,加热炉热效率低等问题,导致装置能耗增加。针对以上装置加热炉存在的问题,采取流程优化、设备改造、精细化操作等优化措施。结果表明:增加脱氯罐、换热器优化燃料气流程可降低燃料气耗量;将空气预热器单程换热改造为双程换热,空气预热器排烟温度可降低至105℃;实施重整进料换热器平衡结构封堵,换热器热端温差可从50℃降低至39℃;优化操作参数指标,加热炉氧含量低控至1.6%、调整加热炉负压操作压力控制在-65kPa、炉前压力控制在0.14~0.18MPa,可优化加热炉燃烧情况,提高加热炉热效率。通过以上措施加热炉热效率由92%提升至93.5%,燃料气消耗量降低约1.02t/h,加热炉燃料气能耗降低约5.5kg标油/t,实现加热炉节能优化操作。

    2025年10期 v.30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