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能源

能源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中美油气贸易合作的战略价值分析

    罗佐县;

    高效的中美油气贸易合作利好双方、惠及全球,战略价值巨大。中国是全球油气进口大国,多元化油气进口来源对保障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美国是全球油气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增加对中国的油气出口有助于其油气行业的扩大再生产和国际油价的稳定。同时,中国增加自美油气进口也是缩小美中贸易逆差的重要路径,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双方在贸易方面的矛盾。但长期以来中美油气贸易受贸易摩擦频发、美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美能源投资项目存在“政治化”阻力以及油气运输成本等因素的干扰和制约,规模较小,未达到利好双方的应有水平。当前全球油气市场正面临深刻变局,中低油价将长期持续、欧洲对美国油气依赖度下降、关税贸易战局面缓和等利好中美油气合作的因素开始显现,双方宜重视中美油气合作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将其打造成支撑稳定中美经贸合作的重要支点。

    2025年07期 v.3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 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汪悦;孙佳;

    前期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逐渐迎来退役期,如不对其进行规范处理,将对环境安全构成挑战并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式主要分为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涉及整车企业、电池制造商、第三方综合利用企业以及产业联盟等不同回收主体。尽管我国关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相关政策逐步落地,溯源管理持续优化,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在回收方面的规范化处理比例不足25%,政策标准尚不健全,产能利用率不足,企业质量良莠不齐,关键技术尚待突破。对此,应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加强溯源体系建设和标准制定,攻关绿色安全高效技术,推动自动化拆解、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构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生态,创新商业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7期 v.30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能源链接

  • 动力电池回收前景可期

    舟丹;

    <正>动力电池回收在全球新能源转型和环保压力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电动汽车普及以及退役电池的增加,回收的动力电池在未来几年将显著增长。首先,政策驱动是推动动力电池回收的重要因素。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其次,技术进步为动力电池回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高效、环保的回收技术不断涌现,降低了回收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此外,市场需求增长也是回收动力电池的重要推动力。

    2025年07期 v.30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 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

    舟丹;

    <正>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规范。当前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准入门槛低、参与者众多,要完善制度和政策,改善正规企业的生存空间。技术方面亟待标准化、规范化。动力电池生态设计、梯次利用、有价金属高效提取等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有待突破,退役电池评价与检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亟须明确退役动力电池放电、存储以及梯次利用产品和电池残值量等方面的相关标准,提高回收利用技术发展水平。另外,要杜绝回收利用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和环境隐患。

    2025年07期 v.30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概况

    舟丹;

    <正>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目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使用年限一般为5~8年,有效寿命为4~6年。照此标准计算,2013~2014年我国首批推广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目前已逐步进入退役期。我国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主要有两种模式:(1)对电力衰减程度较轻的退役电池进行梯次利用;(2)对无法进行梯次利用的电池进行拆解并回收其中的锂、镍、钴、锰等材料。

    2025年07期 v.30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亟待解决

    舟丹;

    <正>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11月,中国新能源车的年产销量已超过1000万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的报废量也在逐年增加,2023年,国内回收退役动力电池62.3×10~4t,预计2025年将达到120×10~4t,2030年将达到600×10~4t。如何妥善处理好废旧电池,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2025年07期 v.30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 退役电池再利用方式

    舟丹;

    <正>目前,退役电池再利用的方式有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大类。当电池衰减到80%时,就不再适合做汽车的动力电池了。电量在50%~80%之间的,会进行梯次利用,也就是把它产品化,比如做成应急电源、储能设备等,继续服役。如果电量衰减到40%以下,就会进行拆解、破碎等处理,提取元素提供给上游电池生产企业,实现资源化利用。

    2025年07期 v.30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尚不成熟

    舟丹;

    <正>中国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众多企业开始涉足电池回收领域,特别是与动力电池产业链紧密相关的企业对此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然而,当前中国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尚未形成明显的集中趋势,缺少具有显著优势的领军企业,整个市场呈现出分散和缺乏统一管理的状态。

    2025年07期 v.30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清洁能源与储能

  •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项目长周期电价及收益评估方法研究

    郭姝君;万光芬;张俊峰;王建明;黄鑫;

    随着新能源市场化交易趋势愈发明确,新能源项目长周期电价及收益评估至关重要。针对新能源将成为主力电源、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及绿色价值未获体现的现状,提出基于生产模拟仿真的评估方法。模型以《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为依据,将收益拆为全电量现货结算收益、中长期差价合约收益、扣费及环境权益收益四部分,用生产模拟仿真预测负荷及供给增长,结合竞价空间和边际电价规则量化现货收益,依据中长期合约及供需趋势估算中长期收益,参考政策及市场价格计算扣费和环境收益。以广东省50×104k W海上风电项目为例,2025~2049年,现货市场平均结算电价为380.98元/(MW·h),较现行燃煤标杆电价下浮15.9%;中长期合约电量占比36.85%,单位电量套利收益61.86元/(MW·h);扣费8.96亿元,单位电量综合扣费-22.65元/(MW·h);环境权益收益以CCER(2025~2034年)和绿电(2035~2049年)为主,度电环境收益0.04414元/(kW·h);项目参与市场总收益166.95亿元(静态收益),平均415.16元/(MW·h)。优化中长期合约曲线可对冲现货风险,新能源主体需依据政策调整中长期合约比例。

    2025年07期 v.30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稀土基固态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张辽辽;

    稀土电解质是新能源领域的关键材料。稀土基固态电解质主要分为萤石结构型、钙钛矿结构型和石榴石结构型,其独特的电子层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清洁能源存储和转换领域备受关注。稀土基固态电解质的导电机理本质是离子在晶格中的迁移过程。稀土元素的掺杂和复合体系的构建,能够显著提升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相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例如,稀土掺杂的氧化铈基电解质,在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而基于稀土氧化物的聚合物复合电解质,则通过降低聚合物结晶度、增加离子迁移通道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了电解质性能。此外,通过微观结构调控和制备工艺优化,如溶胶-凝胶法、固相法等,可以有效改善电解质的粒径、孔隙率和晶体取向,从而提高离子传输效率。尽管稀土基固态电解质在性能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稀土资源供应稳定性及制备工艺复杂性等挑战。未来的研究方向将聚焦于低成本、高效率的制备技术,构建多元复合固态电解质体系,以实现离子电导率、电化学稳定性及机械性能的协同优化,推动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

    2025年07期 v.30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 基于FLUENT的单通道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流道尺寸优化

    刘强;郝敏;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流道结构尺寸的合理设计,对燃料电池综合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采用FLUENT软件对单通道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不同流道深度、流道宽度和流道脊宽对燃料电池输出性能、流道压力、反应气体传质特性、水热管理能力的影响规律,并得出最佳流道结构尺寸。结果表明,燃料电池的输出性能随流道深度的减小逐渐提高,但不是越小越好,而是存在最优流道深度;流道宽度的改变对燃料电池输出性能影响较小,电池输出性能主要取决于阴极氧气浓度;燃料电池的输出性能随流道脊宽的增大逐渐变差,设计时流道脊宽不应大于流道宽度;在最佳流道深度的前提下,流道宽度与流道脊宽的尺寸比例为1∶1时,燃料电池的综合性能最优。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当流道深度为0.4mm,流道宽度与流道脊宽均为0.4mm时,燃料电池的综合性能最佳。

    2025年07期 v.30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4K]

油气勘探开发与绿色转型

  • 智能化叠前物性反演技术在FL地区凉高山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预测中的应用

    邓智勇;张懿疆;谢华锋;

    老井复查表明,四川盆地FL地区凉高山组砂岩储层普遍较为致密,非均质性较强,常规叠前地震手段已解决不了目的层弹性、物性参数预测问题,故探索神经网络非线性反演方法开展储层物性预测。当前用于地震反演的神经网络大多是基于BP算法的前馈型神经网络,但其在建立致密、强非均质、薄层训练模型时,仍存在多解性较强、反演分辨率不足等问题。对此,在BP神经网络反演技术基础上,充分结合靶区测井资料、岩石物理分析及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通过引入通道注意力机制,形成智能化叠前物性反演技术,实现了FL地区凉二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的高精度预测。该技术通过对测井数据进行低通滤波处理,构建包含地层空间结构信息的多频段训练集,有效降低了地震与测井数据频带差异所带来的反演多解性。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弹性参数与物性参数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并引入通道注意力机制,实现对结构化信息的提取,提高了物性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应用结果显示,实钻井反演孔隙度与测井孔隙度较为吻合,相对误差控制在5%以内,远低于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反演预测误差。

    2025年07期 v.30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6K]
  • 川西南井研地区火山岩储层不同岩性岩石力学特性研究

    任国强;

    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储层由凝灰岩、角砾岩和玄武岩组成,岩性复杂,不同岩性岩石的力学特性及差异直接影响储层压裂改造效果。以川西南井研地区火山岩储层岩石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孔渗测试、岩石压缩等室内实验,研究火山岩储层不同岩性岩石的基础物性和岩石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凝灰岩、角砾岩和玄武岩均具有高孔低渗特征,组分以斜长石、黏土矿物和榍石为主,黏土矿物为后期充填的绿泥石;三种岩性岩样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以及破坏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凝灰岩的弹性模量大而泊松比小,具有更好的可压裂性;单轴压缩条件下,三种岩性岩样表现出显著的脆性破坏特征,随着围压增大,岩样脆性明显减弱,塑性增强;水基钻井液和油基钻井液的作用会显著降低凝灰岩和角砾岩的岩石强度,相较于水基钻井液,油基钻井液能更好地维持凝灰岩的岩石强度。

    2025年07期 v.30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8K]
  • 海相砂岩X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实践

    王海;高晓飞;李凡;于磊;

    X油田属于高孔、特高渗储集层,全部为水平井开发。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水关系愈发复杂,剩余油分布成为影响油田可持续开发的关键因素。为此,基于老井及新钻调整井的测录井和生产动态资料,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系统分析底水(无夹层)油藏、底水(发育夹层)油藏和边水油藏(发育夹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挖潜策略。结果表明,底水(无夹层)油藏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井间及井网不完善区域;底水(发育夹层)油藏因夹层存在,剩余油分布更为分散;边水油藏则因内部隔夹层发育,造成储量纵向动用不均衡,剩余油主要集中在隔夹层下方。对于底水(无夹层)油藏,采用井网加密策略,将井距加密至100~150m;底水(发育夹层)油藏则实施小井距短水平井策略,实施非均匀二次加密调整井;边水油藏则通过细分层系,构建新井网,有效动用未动用小层。已成功实施9口调整井,有效改善了油藏开发效果。

    2025年07期 v.30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1K]
  • 基于组合赋权云模型的抽油机井运行分析

    秋郭剑;

    采用传统单一指标评价抽油机井的运行状态具有片面性。为此,建立了由泵效、流压、冲程利用率等8项指标组成的抽油机井综合运行状态评价指标集合,通过映射建立云模型,利用博弈论的线性组合方法对由G2赋权法和熵权法得出的主客观权重进行融合,借助该组合权重与云模型共同得出单井实际运行状态等级。指标集{泵效,流压,冲程利用率,冲次利用率,载荷利用率,扭矩利用率,功率利用率,电流比}的组合权重分别为0.151、0.129、0.108、0.132、0.150、0.160、0.114、0.056。根据单井各指标对各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可判定单个抽油机井的薄弱指标项。A井、B井的综合云参数(Ex,En,He)分别为(0.600,0.060,0.010)和(0.465,0.027,0.022),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分别属于“较好”和“中等”水平。利用云模型原理,对抽油机井运行状态进行分析,累计措施110口井,累计节电11.38×10~4kW·h。

    2025年07期 v.30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6K]
  • TZ气田油层套管防漏固井技术及现场试验

    曹乔黎;谢磊;谢坤良;李林;王相元;黄凯然;李伟;杨川;

    TZ气田三开油层套管固井裸眼段为砂泥岩互层,孔隙结构复杂,在外部压力作用下易产生次生裂缝,固井下套管和注替过程中漏失频率较高,漏失钻井液不仅污染储层,还会严重影响产层固井质量。以该地区三开固井漏失情况分析为依据,结合前期油层固井技术措施分析,从钻井液性能调整、下套管激动压力控制、施工参数优化、技术措施细化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套适用于该区域的固井防漏技术对策。重点分析了钻井液屈服值与激动压力的关系,以及塑性黏度和动切力对循环摩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钻井液性能调整措施;在下套管过程中,通过计算确定合理的套管下放速度;在套管下到位后措施优化方面,采用摩阻判断法获得地层承压能力,并对防漏失注替参数进行优化。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油层套管固井水泥浆一次性上返成功,关键产层段固井质量合格率达到100%。

    2025年07期 v.30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

石油化工与绿色转型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炼化企业生产运行优化

    胡永宏;胡永群;刘宁;谢德壮;马震宇;邓耀昌;王润祠;

    国有企业需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动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变革,作为国有炼化企业,在生产运行方面向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维持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各炼化企业在计划调度、生产监控、工艺技术、设备管理和用能优化方面都碰到了许多难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形成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某炼化企业的实际案例表明,该企业通过计划调度、工艺技术和用能优化上的数字化转型,通过“三线一体”机泵监测体系,实现了设备实时监控和预防性维护,机械密封和轴承使用量分别减少34.2%和31.1%;应用智能仪表系统后,现场巡检频次大幅减少,人员劳动效率提高50%,仪表运维效率提升50%,电能管理效率提高20%;采用能源优化后,实现“停止外购蒸汽+停运自备锅炉+工艺蒸汽反哺发电”这一新模式,综合能耗大幅降低。同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可以此作为参考或借鉴,促成在数字化时代持续创新和发展。

    2025年07期 v.30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6K]
  • 延迟焦化密闭除焦技术现状

    刘辉;赵海伟;

    传统的延迟焦化工艺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开发和应用密闭除焦、脱水、储运技术成为炼化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延迟焦化密闭除焦技术通过将整个除焦、脱水和储运过程密闭化,有效阻隔了有毒有害物质和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显著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保护了生态环境。德国CCSS和美国的重力式脱水仓技术主要关注于尾气的收集与放空,未能充分考虑尾气的后续处理与减排,从而在环保效果上存在不足。中国石化S-CCHS技术、罐式密闭除焦脱水技术、智能抓斗密闭除焦脱水技术、池中池密闭除焦脱水技术以及箱式板链输送机密闭除焦脱水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实现了除焦过程的密闭化,而且配备了尾气收集治理系统和密闭装车系统,显著提高了环保性能,特别是对于老旧装置的改造,池中池、智能抓斗和箱式板链输送机等技术因其改造量小、周期短的优势,更适合在现有设施上进行升级,从而提高了这些技术在老旧装置改造方面的应用潜力。

    2025年07期 v.30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 催化裂化脱硫脱硝系统影响长周期运行问题分析及改进

    李玉博;吴春元;于浩;

    某1.2Mt/a催化裂化装置脱硫脱硝系统(EDV+SCR组合装置)在长周期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NO_x超过设计值、“氨逃逸”量大、烟气出口出现蓝烟拖尾、SCR温度低、余热锅炉省煤段结盐、外排水COD高及滤清块抽出口管线结垢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催化裂化装置的正常运行,还增加了环保压力。通过添加脱硝助燃剂、硫转移剂等手段,装置解决了烟气中NO_x不稳定带来的氨逃逸量大,烟气出口蓝烟、拖尾现象的问题。同时,重新设计SCR反应器并移位,提高SCR反应器入口温度,增加SCR催化剂床层,成功解决了余热锅炉省煤器结盐问题。此外,通过更改氧化风注入位置及更换氧化风分配器形式,降低了脱硫外排水COD。最后,加强操作参数管理,严格控制脱硫塔p H值、悬浮物、Cl~-含量等,有效减缓滤清模块管线结垢及塔内件腐蚀问题。这些改进措施提升了脱硫脱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保障了催化裂化装置的长周期平稳运行。

    2025年07期 v.30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2K]
  • 大牛地气田脱水脱烃工艺运行模式模拟优化与实践

    王守义;

    为了提高大牛地气田天然气脱水脱烃工艺的副产品产量,基于流程模拟软件构建脱水脱烃工艺流程模型,开展系统优化研究。经单因素分析,确定8项参数对副产品产量存在显著影响。采用均匀试验法对制冷深度、轻油循环量、脱乙烷塔塔底温度、液化气塔塔底温度、脱乙烷塔塔顶回流量5项可控因素进行多因素联调,结合灰色关联法明确影响产量的主次要因素。结果表明:第七组试验(制冷-24℃、轻油循环量55m~3/h)下,产品总量最高值达123.12t/d,利润最大值为61万元/d;轻油循环量对液化气产量和产品总量影响最大,液化气塔塔底温度对轻烃产量影响最大。基于模拟优化结果进行现场联调联试,形成“六低两高零流失”工艺模式(预冷温度≤-3℃、压缩机排气压力≥1050k Pa、空冷器温度≥19℃等),实现副产品日均增产4.3t/d,全年创效约1.185亿元。

    2025年07期 v.30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节能与环境保护

  • 毛细管嵌管墙热工特性与节能性研究

    费晨辉;吕超;

    热激活建筑系统是一项创新的节能技术,其常用的形式是嵌管墙。为提高嵌管墙的热屏障能力并更有效地利用低品位能源,提出一种毛细管嵌管墙,采用4.3mm×0.8mm的PPR毛细管组成间隔20mm的网栅,替代传统的PB管嵌管墙。建立毛细管嵌管墙的传热模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在夏热冬冷地区不同水温条件下毛细管嵌管墙的冬夏季工况热工特性和节能性,并与PB管嵌管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毛细管嵌管墙具有较大的热惯性,其内表面温度峰值比室外空气温度峰值出现时间滞后5h,可有效蓄存冷热量并转移峰值负荷。在夏季工况下,当进口水温相同时,毛细管嵌管墙的内表面温度比PB管嵌管墙低约2℃,表明毛细管嵌管墙的换热性能以及对室内热环境的调控效果更好。此外,无论是在冬季还是夏季工况下,毛细管嵌管墙的水温要求均更低,特别是在夏季工况时,毛细管嵌管墙的有效热屏障水温范围更宽。更低的水温要求以及更宽的水温范围,意味着毛细管嵌管墙可更加容易地利用自然环境中的低品位能源,来实现热屏障功能以及供热/供冷功能,节能潜力明显。

    2025年07期 v.30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7K]
  • 环氧乙烷装置设计用能分析及优化

    刘健;杨军;

    某公司新建一套环氧乙烷装置,该装置在催化剂运行初期的设计能耗为238.4kg标油/tEOE,在催化剂运行中期的能耗为306.2kg标油/tEOE。由于炼化装置能耗的高低是装置生产运行成本高低以及经济技术指标水平高低的综合体现,为了充分分析该装置在设计阶段能耗的先进性水平,找出装置节能潜力,进一步优化装置初始设计流程,进而提升装置设计水平,重点对环氧乙烷装置设计用能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找出了装置主要的用能介质为蒸汽、电以及循环水,并逐一分析出了各公用介质的关键用能部位。通过对装置负荷、催化剂性能、反应器入口循环气中杂质含量等工艺方面可能存在的影响本装置能耗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停运废水汽提塔、停运凝液循环泵、延长液力透平泵运行时间以及循环水系统操作优化等管理和操作方面的节能措施。优化后,预计可以减少低压蒸汽用量约2t/h,减少用电量约457kW·h/h,装置能耗降低8.62kg标油/tEOE,达到了进一步降低运行能耗的目的。

    2025年07期 v.30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