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能源

能源战略与政策研究

  • 国家自主贡献机制研究与中国实施路径探析

    韩晓燕;佟庆;谷朝督;朱步琪;何燕;

    国家自主贡献(NDCs)是《巴黎协定》的核心制度,要求各缔约方明确其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影响以及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并每5年更新一次且应较之前有所进步。这一机制的诞生,体现了全球气候治理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为有效监督各国在实现NDCs目标上的进展,围绕双年透明度报告,通过技术专家审评、促进性多边审议和全球盘点,确保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是透明、连贯和有效的。定期更新、进展追踪、国际评估和国际合作,形成了NDCs更新机制的闭环管理。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NDCs更新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多采用绝对量化目标与覆盖范围扩展的更新模式,而后者则注重强度目标与适应性措施。中国2015年首次提交国家自主贡献,并于2021年更新目标。中国的森林蓄积量和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已提前完成目标,2023年碳排放强度下降51.8%,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7.9%。中国2030年碳达峰目标已进入攻坚阶段,但在能源结构转型与生态系统增汇领域仍面临双重挑战。中国需立足国情,深化减排政策协同,加速能源绿色转型,完善碳市场,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制度创新与实践范式。

    2025年09期 v.30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 六盘水市绿氢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氢能重卡应用场景案例

    蒋迪;杨武;蒋乐;唐浩;朱丹;

    贵州省六盘水市新能源资源丰富,为发展绿氢及电解水制氢储能提供了多能互补的资源条件,有利于绿氢产业多元化发展。同时工业基础较为完善,具备一定的氢能产业发展经验和基础设施,为绿氢的下游应用提供了市场空间。以某燃煤电厂燃煤运输车辆全部采用氢能重卡为例,采取“光伏+储能+制氢”(方案1)和公网下电(绿电交易)制氢(方案2)两种技术路线,进行经济性和不同维度的综合对比。研究发现,方案2无论是制氢成本还是前期投资均优于方案1,在当前技术及市场环境下更易实现短期经济性,核心原因在于方案1初始设备投资高、维护成本高、利用小时数低。未来随着规模化发展、技术创新、电价下降等因素影响,方案1的竞争力将显著提升。目前制约六盘水市绿氢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下游需求不足与氢气价格机制缺失,以及制氢项目需要进入化工园区的政策限制。建议在明确消纳场景和用户后,签订氢气用气价格协议;完善加氢设施配套,强化示范引导与政策扶持。

    2025年09期 v.30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国际能源合作

  • 资源民族主义常态化背景下中非能源合作走向分析

    罗佐县;

    非洲资源民族主义始自上世纪60年代的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至今经历了国有化浪潮、经济贫困限制资源民族主义抬头、本世纪以来经济增长停滞再次触发资源民族主义抬头三个阶段。资源民族主义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非洲资源民族主义抬头主要缘于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非洲国家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社会发展对油气等矿产资源依赖度高,决定了今后资源民族主义常态化存在具有必然性,表现在对外资企业既持欢迎态度又持戒备心理。受资源民族主义驱动,非洲国家希望外资项目本土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带动东道国经济发展;重视引进多元投资以相互制衡,通过竞争提升本土产业发展水平。部分中企在非成功经营的秘诀就在于坚持本土化发展导向。未来中资能源企业宜在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和管理竞争力的基础上,正视并理解非洲国家资源民族主义形成的必然性,通过提升本土化经营水平促进中非能源合作。理解资源民族主义并不等于放任与不作为,需要培育企业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025年09期 v.30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欧佩克面临的新形势及中国与之能源合作新机遇

    任娅羲;丹美涵;车超;刁玉乾;

    欧佩克凭借其全球79%的石油储量、45%的出口份额,对国际石油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但也面临着内外多重新形势。内部,成员国间利益协调困难、政策执行力不足,近年有成员国陆续退出,削弱了组织凝聚力;虽积极布局能源转型,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外部,美国及圭亚那等新兴产油国产量持续增长,挤压其市场份额;可再生能源发展叠加全球经济疲软,导致石油需求增长放缓;美国通过“石油美元”体系及金融手段强化对油价的控制,与欧佩克争夺定价权。新形势下欧佩克陷入战略困境,这也为中国深化与之全方位能源合作创造了战略性机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可再生能源产业领导者,与欧佩克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形成互补优势。欧佩克为削弱美国定价权使用人民币结算,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面对合作新机遇,建议构建“油气-可再生能源-金融”能源合作三维格局,协同推进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及金融合作;以油气全产业链合作为基本轴,在石油贸易方面谋求更大主动权;以可再生能源合作为增长极,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企业与化石能源企业协同出海,一体化推进能源项目;以能源金融合作为创新引擎,在石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2025年09期 v.30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能源链接

  • 我国氢应用多元场景催生商业模式创新

    舟丹;

    <正>2024年中国氢能产业技术攻关获得诸多进展,已进入持续技术创新、加强试点示范、破局产业规模的关键阶段。我国在工业应用领域,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技术实现吨钢减排CO2超70%,宁夏宁东绿氢耦合煤制合成氨项目实现100%绿电供氢;交通领域,燃料电池重卡续航突破1000km,2400kW氢动力调车机车完成万吨装车试验,标志着重载运输领域技术的成熟;能源领域,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完成整机试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热电联产效率持续提升,为分布式能源与电网调峰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2025年09期 v.30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我国制氢技术从“灰氢主导”到“绿氢突围”

    舟丹;

    <正>在中国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背景下,绿氢制取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预示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光伏、风电为主要能源的绿氢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不断发展和技术革新对于保障经济社会、环境能源等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已形成规模化集群优势。截至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超12×10~4t。

    2025年09期 v.30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作贡献

    舟丹;

    <正>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大背景下,氢能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氢能纳入能源战略。日本提出“氢能社会”愿景,在燃料电池汽车、家用燃料电池系统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欧盟通过“氢能战略”,大力推动绿氢生产和应用,并在工业脱碳和能源存储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美国在高效电解槽、先进燃料电池等领域技术创新方面表现突出。

    2025年09期 v.30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我国启动海水无须淡化直接电解制氢设备研发攻关

    舟丹;

    <正>深圳大学将牵头研制攻关全球首套110Nm~3/h海水无须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系统装备。2025年8月26日,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新型储能与新能源”领域“分体模块式海水无须淡化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及系统装备”研发项目启动会在深圳大学举行。该项目作为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将形成从独创性原理、颠覆性技术、国产化装备到特色电解制氢工业模式的全链条式海洋绿氢发展路径,保持海水无须淡化直接制氢技术的全球领先优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绿氢”新兴战略产业新赛道。

    2025年09期 v.30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绿氢行业发展驱动力

    舟丹;

    <正>绿氢产业的发展受到多因素驱动,包括减排需求、政策红利、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在减排层面,绿氢应用是国际碳约束和国内“双控”压力下的刚性需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合成氨纳入首批征收范围,传统氢需支付高额碳关税,而绿氢可显著降低化工企业的产品碳排放强度和碳税成本。政策层面,全球主要经济体均明确将绿氢作为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发布多项顶层规划和政策,推动绿氢产业发展。

    2025年09期 v.30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氢能基于双重属性优势的发展趋势

    舟丹;

    <正>氢能兼具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双重属性,是解决工业脱碳的重要可行方案。可再生能源制氢不仅能解决可再生能源储存问题、增加能源系统灵活性,还可通过工业流程再造,助力难以直接采取电气化手段实现脱碳的行业完成低碳与零碳化改造。氢能依托其双重属性优势,将在燃料和原料协同发展以及产业链协同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未来5年,氢能将加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2025年09期 v.30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应对挑战的战略锚点

    舟丹;

    <正>技术创新是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际合作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氢能产业正站在“技术突破”与“全球布局”的历史交汇点,但总体看,全球氢能产业仍未成熟,我国需克服氢能技术成果转化、创新资源协同、政策市场统筹等障碍,支撑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期 v.30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推动电氢协同发展的应对措施

    舟丹;

    <正>近年来,随着光伏、风电技术加速成熟,可再生能源发电经济性日益凸显,带动新能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预计,到2030年,我国风电和光伏装机将达到2800~3000GW,较2020年增长5~6倍。届时仅凭特高压输电网络,难以满足风光发电全额并网消纳需求。专家认为,采取“能电则电,能氢则氢”战略,通过电氢协同发展模式,可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氢能在电网侧超长时储能以及离网消纳新能源发电两方面均能发挥关键作用。

    2025年09期 v.30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清洁能源与储能

  • 盐穴储氢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张博轩;郭思宇;郭铠毅;丁梓敬;邹玉芝;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氢能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氢能的大规模与高效存储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高压气态储氢、固体储氢、低温液态储氢以及有机液体储氢等人工介质储氢技术由于规模较小、单位储氢成本较高,难以解决大规模储氢的成本问题。地质储氢技术由于储能容量大、储存周期长、安全性高等优点,成为满足氢气储存需求的有效解决方案。其中盐穴储氢技术因其储量大、密封性好、成本低等优势,成为大规模储氢的理想场所。盐穴造腔包括选址、钻井、溶腔、注气排卤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工艺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盐穴储氢技术在国外已经相对成熟,除英美目前正在运营的4座储氢库外,其他欧美各国也在积极开展盐穴储氢项目。我国在盐穴储氢领域正处于从试点向规模化应用过渡的关键阶段,平顶山市正在建设亚洲首个深地盐穴大规模储氢项目,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由于勘探和地下储层改造技术的限制,导致我国适合地质储氢的盐穴结构较为稀缺。未来盐穴储氢技术需要聚焦微生物化学反应、井筒完整性管理、盐岩蠕变等问题,推动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

    2025年09期 v.30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脂肪酸甲酯单液滴蒸发机制

    刘磊;姜根柱;危昊翔;孙文强;

    硬脂酸甲酯(Methyl Stearate,MS)与油酸甲酯(Methyl Oleate,MO)作为生物柴油的重要组成组分,其配比对燃料的蒸发与微爆炸特性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不同配比对混合脂肪酸甲酯液滴蒸发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悬挂液滴法,在773K和973K两种高温环境下,对MS质量分数分别为10%、30%、50%、70%和90%的单液滴开展了蒸发实验,并结合高速摄像对蒸发动态进行记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773K和973K时,MS10MO90与MS30MO70均发生了明显的微爆炸现象,其蒸发过程可分为瞬态加热阶段、波动蒸发阶段和平衡蒸发阶段;其余三种配比液滴未发生微爆炸,仅表现为瞬态加热与平衡蒸发两个阶段。液滴微爆炸多发生于蒸发中后期,当微爆炸发生时间与液滴总蒸发时间的比值处于0.9~1范围内时,液滴更易发生强度更高的微爆炸。在蒸发速率与液滴寿命方面,MS10MO90在两种温度下均表现出最高的平均蒸发速率和最短的液滴寿命,表明该配比更有利于促进液滴破裂与燃料蒸发。鉴于此,有利于蒸发的混合燃料是MS10MO90,在高效清洁燃烧中具有更大优势。

    2025年09期 v.30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油气勘探开发与绿色转型

  • 川中北部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组储层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莫倩雯;廖纪佳;

    近年来,川中北部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组获得重大油气突破,揭示出巨大的勘探潜力。但目前对于该区沧浪铺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的研究还很薄弱,制约了该层系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部署。为此,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CT扫描以及储层物性资料等,对沧浪铺组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沧浪铺组的储集岩石类型为鲕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残余砂屑白云岩、粉—细砂岩等。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溶孔、晶间溶孔、晶间孔以及微裂缝及其溶蚀缝等,孔隙以微—中孔为主。储层类型可划分为孔隙型和裂缝型储层,储层整体上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沧浪铺组储层发育受控于该时期沉积格局以及建设性成岩作用。德阳—安岳裂陷槽东侧台地区域发育的颗粒滩相沉积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对储层的宏观分布有决定性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和多期的溶蚀作用有利于形成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孔和粒间溶孔等,使沧浪铺组储集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德阳—安岳裂陷槽以东的台地区域是沧浪铺组储层发育的主要区域,具有巨大勘探潜力,是下一步勘探工作的主要方向。

    2025年09期 v.30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 水驱波及系数计算方法研究进展以及待解决的相关问题

    胡海光;

    水驱波及系数是评价油田高效开发的重要指标,准确预测、计算水驱波及系数成为油田开发中持续关注的问题。学者们对于水驱波及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在计算方法上仍然存在使用范围模糊、公式使用随意性较大、评价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结合油田开发实践及已有研究成果,梳理现有水驱波及系数计算方法 ,主要包括传统方法(室内实验法、数值模拟法、生产资料法)、改进方法(水驱特征曲线法、图像处理法、示踪剂法)以及特定油藏法(稠油油藏、低渗透油藏、复杂油藏)。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条件不同,需结合矿场实际合理选用。基于水驱油过程及水驱波及系数计算方法研究现状,建议应重新认识水驱波及系数,计算中要对“有效水驱波及系数”和“理论水驱波及系数”进行区分,并引入“微观水驱波及系数”概念;构建水驱波及系数综合评价体系,多角度评价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计算精度、计算程序等方面优化计算方法 ,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及计算程序。

    2025年09期 v.30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致密砂岩三低气井增压开采制度优化方法

    肖庆华;熊雨佳;叶海峰;粟超;何健;辛军;

    致密砂岩气藏气井生产后期受产水及低压影响,容易导致气井低产低效,甚至停产。井口增压开采工艺通过降低井口回压,放大生产压差及井筒举升压差,增强气井携液和连续产气能力,对致密砂岩气藏三低气井具有良好的技术适应性。合理的增压开采制度,是充分发挥低压气井产能及长期稳产的关键。为提高致密砂岩三低气井增压开采效果,采用Turner和李闵临界携液模型计算目标气井在不同井口油压下的临界携液产量,然后结合气井实际生产特征,对临界携液模型进行优选与修正;利用节点分析法对不同井口油压下的气井产量进行预测;最后根据气井临界携液产量及节点分析结果,对试验井增压工艺运行制度进行优化。现场试验表明,在推荐的增压开采制度下,同井组4口井合计日均增产1.14×10~4m~3/d,并实现了由间开转连续生产;气井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误差为7.1%。

    2025年09期 v.30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基于主成分分析及熵权法的低渗透油藏CO2驱替潜力评价

    田伟伟;高卓林;尚庆华;

    CO_2驱油是一种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原油采收率的方法。由于低渗透油田各个区块地质特征差异大,开发程度不同,情况比较复杂,选取各种类型的矿场进行试验投资大、效益低。为了有效消除低渗透油藏CO_2驱替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避免主观性强、随意性大的缺点,结合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及熵权法的低渗透油藏CO_2驱替潜力评估方法。通过CMG模拟软件中的GEM组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最终筛选出地层倾角、油层压力、有效厚度、油藏平均渗透率、隔层发育情况、含油饱和度、井距、流体黏度、密度、温度等10项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中特征值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确定前四个主成分可以涵盖主要信息,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073%;将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两种方法 相结合确定综合权重,结果显示含油饱和度、井距、油层有效厚度对CO_2驱替影响程度最大,油层倾角、油藏温度对CO_2驱替影响程度最小。

    2025年09期 v.30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井眼轨道TVDs最优对齐设计问题的解析解

    覃吉;孟庆安;鲁港;王建华;王海涛;

    针对“圆弧+稳斜+圆弧”型三维井眼轨道设计中稳斜段垂深(TVDs)已知但长期缺乏解析解的技术难题,提出一种基于吴文俊消元法的解析解求解方法。通过建立九元非线性约束方程组,利用数学机械化理论中的消元技巧,推导出其特征多项式,并将井眼轨道设计问题的解表示为特征多项式非负实数解与已知设计条件的解析表达式,从而得到了井眼轨道设计的解析解。理论算例表明,所提求解方法 的计算结果 与国际主流钻井设计软件Compass的计算结果高度一致,且计算效率显著优于传统数值迭代法。进一步的实际算例验证了该方法 的工程适用性,其解算稳定性与多解筛选能力有效克服了迭代法初始值敏感、收敛性难以保证等固有缺陷。提出的求解方法突破了TVDs模型解析解的理论瓶颈,为钻井设计软件的自主化研发提供了关键算法支撑,助力国产化替代进程。

    2025年09期 v.30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石油化工与绿色转型

  • 碳二选择加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马静艳;

    乙烯是有机化工的基础原料,C_2选择性加氢催化剂是乙烯精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其性能直接决定乙烯精制工艺的技术经济性。通过系统梳理Pd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载体性能、助剂调控与加氢工艺参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乙炔加氢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基础,指出高选择性源于对“亲炔疏烯”活性位点的精准构建。工业应用方面,Pd-Ag合金催化剂已实现国产化并得到广泛应用,但仍面临乙烯过度加氢、绿油副产、催化剂失活及贵金属成本高等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于:非贵金属替代、单原子催化剂构建、载体酸碱调控、绿色制备工艺及智能化反应控制。通过微观结构设计与宏观工艺协同优化,可以为高性能、低成本C_2加氢催化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最终有望实现“精准加氢”与“长周期稳定运行”的双重目标。

    2025年09期 v.30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新型除尘脱硫工艺在重油催化裂化烟气达标处理中的应用

    白伟;聂鹏;密群翔;

    某公司50×10~4t/a催化裂化装置因效益不佳长期闲置。近年来,随着产品市场需求显著增长,该装置重启已具备经济效益。然而,该装置于2005年9月建成投产,建成年代较早,其配套建设的环保处理设施未能满足现行烟气排放标准的要求,导致催化再生烟气中SO_2和颗粒物的排放浓度均严重超出当前环保标准限值。为确保装置开工后烟气能够达标排放,公司采用新型湍冲文丘里除尘脱硫工艺以满足烟气排放要求:烟气经该工艺处理,首先进入除尘激冷塔,与逆喷浆液发生湍流接触混合,高效捕集烟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并脱除SO_2等酸性气体。经逆喷洗涤降温至饱和状态的烟气随后进入综合塔,经过多级净化,进一步吸收、去除颗粒物及SO_2等酸性气体。开工后标定数据分析表明,处理后排放的烟气中SO_2平均浓度约1mg/m~3(标准),颗粒物平均浓度在15mg/m~3(标准)以下,各项烟气排放指标均远低于国家环保限值,应用效果显著,满足烟气排放标准。

    2025年09期 v.30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节能与环境保护

  • 考虑碳惩罚和混合博弈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王茜;何旺;

    综合能源系统(IES)已成为加快实现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向。针对多区域IES的碳减排和各主体间的利益协调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碳惩罚和混合博弈的IES低碳优化调度策略,该混合博弈模型采用主从博弈实现上层区域IES运营商与下层负荷聚合商和储能服务商的利益协调与低碳调度,并通过碳惩罚机制引导各区域IES运营商高效平衡各供能设备出力。此外,为最大化挖掘多区域IES的降碳潜力,采用合作博弈方法 中的纳什议价模型,激励区域IES运营商进行能量交互,合作降低碳排放。考虑到各主体的隐私安全问题,提出一种联合二次规划-遗传算法-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算法,实现多区域多层混合博弈问题分布式求解,鼓励各主体进行低碳化交易,实现更经济的供能和更合理的用能。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 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并实现各主体共赢。

    2025年09期 v.30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 压缩式热泵在油田站场余热回收中的应用

    田晶晶;

    在原油集输领域,原油的脱水处理是保障外输质量的关键环节。目前,原油脱水处理的主流工艺为热化学沉降脱水,该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致使能耗居高不下,且伴随着明显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而原油脱水后高温污水中蕴含的余热资源也存在浪费现象。压缩式热泵由于具有能量利用率高、环保低碳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以某油田联合站为研究对象,以压缩式热泵替代传统燃气加热炉,利用44℃污水作为低温热源,通过蒸发器吸热、冷凝器放热,承担冬季采暖900kW和一段原油加热1100kW负荷。系统配置两台总装机2200kW压缩式热泵,辅以板式换热器。项目实施后,热泵能效比可达5.5~6.0,预计每年可节约能源4561.2×10~4MJ,相当于减少1710.7t标准煤消耗,同步减排二氧化碳1799.9t,每年节省能源成本334.58万元,预计仅需3.7年即可收回投资。

    2025年09期 v.30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