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丹;
<正>从市场规模来看,预计未来几年,欧洲碳市场规模有望持续稳步增长,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推进,更多行业将被纳入,市场活跃度会进一步提升。在交易机制方面,欧洲碳市场的交易机制较为成熟,配额分配相对稳定且有明确的规则。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从市场参与者角度,欧洲碳市场参与者众多,包括能源企业、金融机构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生态。欧洲碳市场发展较早且成熟,规模有望稳步扩大,交易机制稳定,市场生态完善。
2025年10期 v.30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舟丹;
<正>目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两个市场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全国碳市场建设实现了稳起步、稳运行,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市场活力稳步提升,数据质量全面改善,推动全社会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功能逐步显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也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2025年10期 v.30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舟丹;
<正>自2011年起,国家发改委陆续批准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这些试点地区的探索为中国碳市场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首批纳入发电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10~8t,成为全球目前规模最大的碳现货市场。
2025年10期 v.30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舟丹;
<正>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202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对外公布。这是我国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出进一步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这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入新征程。
2025年10期 v.30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舟丹;
<正>202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对外公布。《意见》明确了碳市场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2025年10期 v.30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舟丹;
<正>2025年,中国碳市场将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关键跃迁。以下是未来3年发展趋势展望。政策框架立法完善与行业覆盖全面突破。(1)到2025年,相关法规将升级为《碳排放权交易法》,明确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配额分配机制、违约处罚标准等核心问题,为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2)2024~2025年,钢铁、水泥、电解铝、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将分批次纳入,覆盖碳排放量比例或提升至60%~70%(约100×10~8t/a)。此举将推动碳市场从单一行业试点转向多行业协同减排,并倒逼传统产业加速绿色转型。(3)免费配额比例将逐步降低,有偿分配(如拍卖)试点范围扩大。中国或从2025年起对部分行业引入配额拍卖机制,初始比例控制在5%~10%,逐步提高至2030年的30%以上。(4)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于2024年重启,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回收等项目。新规将严格项目审批标准,建立动态减排量核算方法,并探索与全国碳市场的配额抵消机制联动(抵消比例5%),为低碳技术提供市场化激励。
2025年10期 v.30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舟丹;
<正>中国目前有以下8个与碳排放交易相关的交易所,其中包括7家地方性碳交易市场和1家全国性的碳交易所。这些交易所共同构成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为推动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地方性碳交易市场:(1)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作为地方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为广东省及周边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专业服务。(2)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深圳市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致力于推动深圳及周边地区的低碳经济转型。(3)北京环境交易所:位于北京,为环境权益交易提供平台,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等。
2025年10期 v.30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舟丹;
<正>市场化一直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自2015年全面启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扎实推进,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顺利启动并平稳运行,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碳市场发展经验。完善碳市场就是稳中求进,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继续发挥、拓展和丰富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相应市场化治理体系。当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两个市场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截至2025年8月22日,强制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10~8t,成交额达474.1亿元。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10~4t,成交额达2.1亿元。
2025年10期 v.30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舟丹;
<正>碳市场是国际通行的碳减排政策工具,目前全球已有3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应的碳市场。中国的碳市场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强制碳市场),国家给相应企业发放配额;另一个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用于激励和调动全社会参与减排。“配额”是碳市场的关键,是政府给企业发放的排放额度。如果企业减排做得好,配额有结余,就可以到碳市场上去卖。
2025年10期 v.30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