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智勇;张懿疆;谢华锋;
老井复查表明,四川盆地FL地区凉高山组砂岩储层普遍较为致密,非均质性较强,常规叠前地震手段已解决不了目的层弹性、物性参数预测问题,故探索神经网络非线性反演方法开展储层物性预测。当前用于地震反演的神经网络大多是基于BP算法的前馈型神经网络,但其在建立致密、强非均质、薄层训练模型时,仍存在多解性较强、反演分辨率不足等问题。对此,在BP神经网络反演技术基础上,充分结合靶区测井资料、岩石物理分析及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通过引入通道注意力机制,形成智能化叠前物性反演技术,实现了FL地区凉二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的高精度预测。该技术通过对测井数据进行低通滤波处理,构建包含地层空间结构信息的多频段训练集,有效降低了地震与测井数据频带差异所带来的反演多解性。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弹性参数与物性参数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并引入通道注意力机制,实现对结构化信息的提取,提高了物性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应用结果显示,实钻井反演孔隙度与测井孔隙度较为吻合,相对误差控制在5%以内,远低于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反演预测误差。
2025年07期 v.30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6K] - 任国强;
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储层由凝灰岩、角砾岩和玄武岩组成,岩性复杂,不同岩性岩石的力学特性及差异直接影响储层压裂改造效果。以川西南井研地区火山岩储层岩石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孔渗测试、岩石压缩等室内实验,研究火山岩储层不同岩性岩石的基础物性和岩石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凝灰岩、角砾岩和玄武岩均具有高孔低渗特征,组分以斜长石、黏土矿物和榍石为主,黏土矿物为后期充填的绿泥石;三种岩性岩样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以及破坏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凝灰岩的弹性模量大而泊松比小,具有更好的可压裂性;单轴压缩条件下,三种岩性岩样表现出显著的脆性破坏特征,随着围压增大,岩样脆性明显减弱,塑性增强;水基钻井液和油基钻井液的作用会显著降低凝灰岩和角砾岩的岩石强度,相较于水基钻井液,油基钻井液能更好地维持凝灰岩的岩石强度。
2025年07期 v.30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8K] - 王海;高晓飞;李凡;于磊;
X油田属于高孔、特高渗储集层,全部为水平井开发。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水关系愈发复杂,剩余油分布成为影响油田可持续开发的关键因素。为此,基于老井及新钻调整井的测录井和生产动态资料,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系统分析底水(无夹层)油藏、底水(发育夹层)油藏和边水油藏(发育夹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挖潜策略。结果表明,底水(无夹层)油藏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井间及井网不完善区域;底水(发育夹层)油藏因夹层存在,剩余油分布更为分散;边水油藏则因内部隔夹层发育,造成储量纵向动用不均衡,剩余油主要集中在隔夹层下方。对于底水(无夹层)油藏,采用井网加密策略,将井距加密至100~150m;底水(发育夹层)油藏则实施小井距短水平井策略,实施非均匀二次加密调整井;边水油藏则通过细分层系,构建新井网,有效动用未动用小层。已成功实施9口调整井,有效改善了油藏开发效果。
2025年07期 v.30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1K] - 秋郭剑;
采用传统单一指标评价抽油机井的运行状态具有片面性。为此,建立了由泵效、流压、冲程利用率等8项指标组成的抽油机井综合运行状态评价指标集合,通过映射建立云模型,利用博弈论的线性组合方法对由G2赋权法和熵权法得出的主客观权重进行融合,借助该组合权重与云模型共同得出单井实际运行状态等级。指标集{泵效,流压,冲程利用率,冲次利用率,载荷利用率,扭矩利用率,功率利用率,电流比}的组合权重分别为0.151、0.129、0.108、0.132、0.150、0.160、0.114、0.056。根据单井各指标对各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可判定单个抽油机井的薄弱指标项。A井、B井的综合云参数(Ex,En,He)分别为(0.600,0.060,0.010)和(0.465,0.027,0.022),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分别属于“较好”和“中等”水平。利用云模型原理,对抽油机井运行状态进行分析,累计措施110口井,累计节电11.38×10~4kW·h。
2025年07期 v.30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6K] - 曹乔黎;谢磊;谢坤良;李林;王相元;黄凯然;李伟;杨川;
TZ气田三开油层套管固井裸眼段为砂泥岩互层,孔隙结构复杂,在外部压力作用下易产生次生裂缝,固井下套管和注替过程中漏失频率较高,漏失钻井液不仅污染储层,还会严重影响产层固井质量。以该地区三开固井漏失情况分析为依据,结合前期油层固井技术措施分析,从钻井液性能调整、下套管激动压力控制、施工参数优化、技术措施细化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套适用于该区域的固井防漏技术对策。重点分析了钻井液屈服值与激动压力的关系,以及塑性黏度和动切力对循环摩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钻井液性能调整措施;在下套管过程中,通过计算确定合理的套管下放速度;在套管下到位后措施优化方面,采用摩阻判断法获得地层承压能力,并对防漏失注替参数进行优化。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油层套管固井水泥浆一次性上返成功,关键产层段固井质量合格率达到100%。
2025年07期 v.30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