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丹;
<正>2024年中国氢能产业技术攻关获得诸多进展,已进入持续技术创新、加强试点示范、破局产业规模的关键阶段。我国在工业应用领域,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技术实现吨钢减排CO2超70%,宁夏宁东绿氢耦合煤制合成氨项目实现100%绿电供氢;交通领域,燃料电池重卡续航突破1000km,2400kW氢动力调车机车完成万吨装车试验,标志着重载运输领域技术的成熟;能源领域,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完成整机试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热电联产效率持续提升,为分布式能源与电网调峰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2025年09期 v.30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舟丹;
<正>在中国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背景下,绿氢制取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预示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光伏、风电为主要能源的绿氢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不断发展和技术革新对于保障经济社会、环境能源等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已形成规模化集群优势。截至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超12×10~4t。
2025年09期 v.30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舟丹;
<正>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大背景下,氢能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氢能纳入能源战略。日本提出“氢能社会”愿景,在燃料电池汽车、家用燃料电池系统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欧盟通过“氢能战略”,大力推动绿氢生产和应用,并在工业脱碳和能源存储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美国在高效电解槽、先进燃料电池等领域技术创新方面表现突出。
2025年09期 v.30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舟丹;
<正>深圳大学将牵头研制攻关全球首套110Nm~3/h海水无须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系统装备。2025年8月26日,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新型储能与新能源”领域“分体模块式海水无须淡化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及系统装备”研发项目启动会在深圳大学举行。该项目作为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将形成从独创性原理、颠覆性技术、国产化装备到特色电解制氢工业模式的全链条式海洋绿氢发展路径,保持海水无须淡化直接制氢技术的全球领先优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绿氢”新兴战略产业新赛道。
2025年09期 v.30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舟丹;
<正>绿氢产业的发展受到多因素驱动,包括减排需求、政策红利、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在减排层面,绿氢应用是国际碳约束和国内“双控”压力下的刚性需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合成氨纳入首批征收范围,传统氢需支付高额碳关税,而绿氢可显著降低化工企业的产品碳排放强度和碳税成本。政策层面,全球主要经济体均明确将绿氢作为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发布多项顶层规划和政策,推动绿氢产业发展。
2025年09期 v.30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舟丹;
<正>氢能兼具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双重属性,是解决工业脱碳的重要可行方案。可再生能源制氢不仅能解决可再生能源储存问题、增加能源系统灵活性,还可通过工业流程再造,助力难以直接采取电气化手段实现脱碳的行业完成低碳与零碳化改造。氢能依托其双重属性优势,将在燃料和原料协同发展以及产业链协同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未来5年,氢能将加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2025年09期 v.30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舟丹;
<正>技术创新是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际合作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氢能产业正站在“技术突破”与“全球布局”的历史交汇点,但总体看,全球氢能产业仍未成熟,我国需克服氢能技术成果转化、创新资源协同、政策市场统筹等障碍,支撑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期 v.30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舟丹;
<正>近年来,随着光伏、风电技术加速成熟,可再生能源发电经济性日益凸显,带动新能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预计,到2030年,我国风电和光伏装机将达到2800~3000GW,较2020年增长5~6倍。届时仅凭特高压输电网络,难以满足风光发电全额并网消纳需求。专家认为,采取“能电则电,能氢则氢”战略,通过电氢协同发展模式,可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氢能在电网侧超长时储能以及离网消纳新能源发电两方面均能发挥关键作用。
2025年09期 v.30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